“阿普”在彝语里是“爷爷”的意思,也常用来尊称彝族群众心目中的德高望重者。在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宁蒗县)的大山深处活跃着一位“普法阿普”,20多年来,他立志彝乡普法教育。彝乡多山路,他送法进乡,修正歧途;村民多迷茫,他双语释法,纾难解困。
他,就是宁蒗县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股股长毛建忠。
“一共讲了593场喽”
“学好法律明是非,依法护权不吃亏。”5月20日,在云南省委政法委驻村工作队和宁蒗县西川乡党委、政府的组织下,西川乡大柏地村麦架坪花椒加工中心落成,在当地群众热烈地鼓掌欢呼对未来的致富路充满无限美好憧憬的时候,毛建忠的声音在花椒加工中心的广场上响起,他声情并茂地唱起了彝汉双语普法顺口溜,原本晦涩难懂的法律知识变成了老乡们听得懂的乡土故事,赢得村民阵阵掌声。
“一共讲了593场喽!白天讲、晚上讲,周末也讲。”结束了普法宣讲,毛建忠仍不得闲,当地群众把他团团围住,七嘴八舌向他讨教法律知识、诉说自己身边的涉法问题。自从在工作中与普法宣传结缘以来,听他宣讲的群众数量累计超过300多万人次。
“我的宣讲从来不缺素材,老乡们向我诉说的身边事,就是我取材的无限源泉。我的宣讲也从没有教案,全都是根据现场群众的反响来及时调整内容的。”毛建忠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把刚才老乡向他咨询的法律问题整理记录在随身携带的黑色笔记本上,说到动情之处,他不自觉地站了起来,而这也是他多年普法宣讲形成的习惯,站着宣讲,才能更好地调动现场听众的情绪,正如他所言:“要用我的母语,讲老乡听得懂、听得进去的道理。”
“思想改变了,未来才有希望”
宁蒗县俗称小凉山,受地理环境、交通信息闭塞等因素影响,小凉山群众法治意识相对淡薄,一度吸毒人员较多,毒品呈泛滥之势。
自2001年从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文学专业毕业,毛建忠作为专业人才引进到宁蒗县电视台工作。“我发现每天的综合新闻大部分都与毒品泛滥有关。”这让毛建忠深切感受到法治意识淡薄和毒品问题已成了宁蒗经济乃至整个小凉山地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和“拦路虎”,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先从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入手,提升群众的法治素养。
怎样才能让禁毒法治宣传入脑入心?毛建忠在工作中带着问题走访小凉山彝族群众,并根据收到的信息制定了专门的教案,把毒品的危害融入彝族道德教育,加入鲜活的案例,把禁毒普法宣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感化了无数小凉山群众的心,提高他们明辨是非、抵御社会不良影响及拒绝毒品的能力。
20多年过去,毛建忠深入乡镇、社区、学校、农村、高校、戒毒所等开展禁毒防艾宣传活动,还受邀走进北京、广州及云贵川等彝族群众生活的地方,特别是大小凉山彝族地区。
“请群众吃一顿饭不如给他们上一堂生动的禁毒普法课!只有思想改变了,未来才有希望。”除了现场宣讲,毛建忠还紧跟时代步伐将禁毒防艾与毒品危害知识,以舞台剧、微电影等形式,用彝汉双语通俗易懂地呈现给群众。结合民族地区法律,他全程参与调查、主持拍摄彝族戒毒纪录片《虎日》,拍摄制作微电影《死亡线上的记忆》,策划禁毒防艾舞台剧《远山的呼唤》等,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法律法规。同时,他将禁毒防艾知识宣讲到小凉山的每一所学校,通过启动“小手牵大手”活动,发动孩子影响家长。
“用我的声音唤醒我的老乡”
“普法不易,民族地区的普法更难。”毛建忠这样总结自己20多年来的普法心得,在他看来,真正有效的普法宣传是让法律知识入脑入心。
曾经的“瘾君子”朱某能够戒断毒瘾,就得益于毛建忠的普法讲座。
朱某曾是一个成功的生意人,收入稳定、家庭幸福,然而在一次沾染毒品之后,他的人生从此跌入了谷底。在云南省第四强戒所戒毒期间,他听过毛建忠的两次讲座后痛定思痛,主动接受教育,积极配合戒断治疗,终于获得了新生。戒断毒瘾后,他自主创业亟须一笔创业资金,但找到不到合适的贷款担保人,情急之下,他联系上了毛建忠。了解到具体情况的毛建忠,当即决定做他的贷款担保人,“只要有决心,生活一定会有新的生机,我用我的声音唤醒我的老乡,更要用实际行动支持他们重获新生。”
2016年,毛建忠调任宁蒗县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股股长,他的普法宣讲工作也更忙了。除了禁毒法律知识宣传宣讲,毛建忠还携手县委政法委的年轻同志不断创新,创作短视频《民法典 赡养老人篇(彝汉双语)》《民法典 办结婚证和离婚证的重要性(彝汉双语)》等在“彝族比摩文化交流群”“彝学堂”等微信群进行线上普法。
2021年6月,在十多天连续劳碌奔波后,毛建忠感到身体不适,去宁蒗县医院检查,诊断结果为急性心肌梗死,急需转院抢救治疗。在住院治疗期间,难得静下来的毛建忠更加坚定了自己这一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坚持开展普法宣传。
病愈出院后,他又重新回到普法宣讲的舞台。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5:00
联系人:百善
手机:13681112315
邮件:79741818@qq.com
地址:昆明市五华区民院路225号西南教育培训中心26楼